A.G
 

《第一章 了解日本刀》

日本刀:翻译、豆知识以及其他:

※没有标出的注解均为译注。

被称为世界最强刀具的日本刀

让我们从江户时代中期时著有《三国通览图说》、《海国兵谈》等书,被看作思想危险人物受到镇压的林子平(はやし しへい)的故事开始。

为拓宽视野而游历日本各地的子平在长崎逗留期间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某次子平遇上了大规模的骚乱。想与闭关锁国中的日本进行贸易往来的清人出于对日本的应对的不满发起暴动后,为了躲避追捕,藏在唐人街的某建筑里闭门不出。

子平持日本刀劈开了建筑物的门闩冲了进去,还用同一把刀将对方所持的青龙刀(作者注:中国古代军刀,与薙刀类似的长柄太刀)一刀斩断。

暴动被平息,子平的英勇事迹也马上传遍了长崎的大街小巷。听闻此事的时任荷兰商馆馆长アーレン・ヘイト(由1234推测此人为アレント・ウィレム・フェイト[Arend Willem Feith] ,曾5度出任此职)在自宅招待了林子平,并对他说:

「虽不知是否属实,但对您的事迹添油加醋的行为似乎颇为盛行呢。体格中等的日本人劈开门闩、砍断青龙刀什么的,谣言流传得可真快啊」

子平闻言,当即捆起ヘイト家的七把洋刀,轻而易举地一刀尽断。这一幕是否发生过无法证实,但却是能够反映出日本刀厉害之处的豪迈佳话。


日本刀的切割极限在哪里?

对于武士而言,日本刀是用以守护持刀者性命的珍宝。被称为「世界最强刀具」的日本刀,事实上到底能力如何,令人十分在意。毕竟,如果等到即将出战的关口才意识到刀不够锐利,那可就为时太晚了。被敌方的利刃砍倒的话,连眨眼的时间都用不上,一切就都结束了。

虽说到了现代日本刀早已不再被用来杀敌,但作为其生命的「锐利(切れ味[きれあじ])」是决定一把刀品质的最重要的一点。试刀一般使用卷藁(巻き藁[まきわら],草靶)、榻榻米、青竹等进行。在用作战斗武器的时候,武士们对刀的锐利程度十分看重这点就自不必说了。

在江户时代,有专门使用死刑犯的尸体来试刀的职业,较为出名的有被称为「斩首浅右卫门」「刽子手浅右卫门」的山田浅右卫门家族,山野堪十郎家族(由12可知为初代山田浅右卫门的师门),等等。

能斩断一具尸体的称为「一胴」,能斩断重叠的两具尸体的被称为「二胴」,切断重叠三具尸体的为「三胴」,等等,存在诸如此类的认定标准。另外,根据切开的尸体部位不同,厚薄、软硬、骨头多寡都不尽相同,因此能从何处切断也很重要。

经过如此这般试刀证明的锐利程度优越的日本刀被称为「业物」。业物中也有不同等级,从最高级开始有「最上大业物」、「大业物」、「良业物」等称号。

下面介绍几把因其锋锐得到别称的日本刀。(时间有限,介绍部分稍后再译,各位可以先猜下)

❖波游兼光[なみおよぎかねみつ]

❖八文字长义[はちもんじちょうぎ]

❖八丁念佛团子刺[はっちょうねんぶつだんごさし]

❖铁砲切兼光[てっぽうぎりかねみつ]

——每一个故事听起来都十分荒诞无稽,但如果只是稀疏平常的刀剑,其传说断然没有流传到今日的可能。这些应都是确确实实质量杰出的名刀。

(关于死体试、业物以及因此得名的名刀的更多知识,请参考这里这里

(「业物」一词有时也用来称呼被认可的刀匠。具体列表请参考这里


刀剑是如何命名的

前一节说到具体的日本刀的名字,接下来就先介绍最基本的称呼方法。

首先,常常被误解的一点是,「村正」、「正宗」等等并非是某把特定的刀的名称,而指的是制作这把刀的刀匠,也作为其作品的总称使用。也就是说,并不能说「正宗是世界著名的名刀」,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正宗所作的日本刀是世界著名的名刀」。

这些刀匠把自己的名字刻于被裹在刀柄中的「茎」部,这一过程被称为「铭切」,根据切上的铭可以分辨出不同的刀匠(也有无铭刀、里铭刀等例外)。

这个「铭」对于武士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把它比作香奈儿、古驰、丰田、日产之类的「品牌名」、「厂商名」。设想「相比于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牌子的包,更想要香奈儿的,香奈儿的话就可以安心了」的考虑,当时的武士们更乐意把自己的命托付给杰出刀匠所打造的刀这一点,也就不稀奇了。

此外,根据刀身特征、过去的主人、曾经斩杀过谁、曾经斩断过什么等等,以或史实或传说得来的「昵称」(「号」)命名的刀剑也不在少数。例如,刀匠 长船兼光 所作「谦信兼光」曾为上杉谦信的爱刀,「石灯笼切」曾劈断过石灯笼,刀匠 三条宗近 所作「三日月宗近」刀面能看到半月形纹样,等等。

在著名的「正宗」们中,有由以能乐为业的观世家献给德川家康的国宝「观世正宗」,曾为石田三成所持、刀身有刻痕的重要文化财「石田切込正宗」等等。在受到国宝、重文指定的刀剑中,许多都拥有自己的「号」。


插图:日本刀各部分名称戳我看翻译&大图



「刀」与「太刀」(「刀(打刀)」是作者写法)

首先,请再看一眼前面的插图。在博物馆等地,像上图那样茎在左、刀尖在右的摆放方式是十分常见的。另外,日本刀存在「表」「里」之分,当然要把「表面」(作者注:一般以有铭的一面为表)朝向参观者展示。

那么根据上文,请看看这幅图。与前图的不同之处在哪呢?


答案就是「锋刃的朝向」。无论哪一幅图都是茎朝左边刀尖朝右边,并且正面朝外。但前者的刀刃向上,后者的刀刃向下。这两种放法都没有错误。

其实刀刃到底要向上放还是向下放,来源于「太刀[たち]」与「刀[かたな](打刀[うちがたな])」的区别。这两种刀的特征如下所述。


【太刀】刀刃向下,悬挂在腰间(佩用[はいよう]/佩刀[はいとう])

以骑马战为中心的平安中期~镰仓、室町初期。为了方便骑着马作战而设计制作的。

【刀(打刀)】刀刃向上,插在腰带里

室町中期以后开始转为以步兵战为中心,挂在腰间晃悠的太刀会对作战增加麻烦。为了避免这一情形,刀被做成插在腰带里的样子。「刀」一词现在已经用于指代全体日本刀了,但它本来是与「太刀」相区分的特指名词哟。


无论「太刀」还是「刀(打刀)」,都是表面向外、里面向佩刀者躯体携带,于是自然而然地就有太刀刀刃向下、刀的刀刃向上。在陈列日本刀的时候也是同样,按照表面向外、茎朝左的方式摆放,出现刀刃的朝向区别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现在你应该已经能分辨出来了,细节图中出现的是打刀,而放在架子上的则是一把太刀。

但到底刀刃朝向不同会造成怎样不同的影响呢?

如果骑马者的佩刀是刀刃向上的话,刀鞘尖端的部分就会不断接触马的臀部,极易使马受惊。因此在以骑马战为中心的时代活跃的太刀都是刀刃向下佩戴的。

相反,步兵战时期常用的刀则是为了在需要时能够尽快地出刀砍伐而做成了刀刃向上的样子。大部分打刀比太刀要短得多,也是考虑到佩戴着行军的便利性。另外,为了减少抽出刀所需的时间,刀反常常做得很浅(短)。


日本刀的种类拓展阅读戳我

日本刀可不是只有太刀和刀。根据形状和长度差异,日本刀分为以下几种。

太刀[たち]/刀[かたな]——刃长两尺以上(作者注:一尺为30.3cm)。太刀与刀的差别如前节所述。

胁差[わきざし]——一尺及以上,不足两尺,像刀一样插于腰间。江户时代规定武士必须携带大小两把刀剑,大的作为「本差[ほんさし/ほんざし]」,小的为「胁差」。

短刀[たんとう]——不足一尺。

枪[やり]——为「突刺」而特化,刀身两刃(作者注:左右都是刃,无刀背),为了不易折断做得较厚。

薙(剃)刀[なぎなた]——茎长,刀反一直延续到刀尖,在源平时代十分盛行,「薙刀术」在江户时代作为武家女子的必习功课传播很广。

其他——两刃无反的被称为「剑[けん/うるぎ]」,延长大太刀的柄就成为「长卷[ながまき]」,等等。

另外还有被称为「伪装刀(仕込み刀)」、外表看不出是刀具的品种。在做成扇子、烟管等形状的外装内藏着的短刀、把刀鞘做成像竹子或伞的形状,等等,著名的有时代剧《座头市(中文译名:盲剑客)》的主人公 市(いち)所持的将刀身藏在手杖中的「杖刀(仕込み杖)」等。


「不折、不曲、擅斩(通译:善切/锋利)」的原因

正如上节所说的,「日本刀」这一个词包括了许多不同的种类,但无论在形容哪一种的时候都经常会用到「不折、不曲、擅斩」这句话,其含义就是字面意思。但是你注意到了这句话中包含的矛盾之处了吗?

例如,谚语「柳不折于雪(柳に雪折なし)」指的是柳条很柔韧,即使积雪也不会轻易折断。相反,没有弹性的树枝只要加之一定的力道就会啪地一折两段。也就是说,「不易折断」和「不易弯曲」可以看作是两种相对立的性质。

那么,到底为什么日本刀会得到这样的评价呢?

刀的原材料是铁。碳含量较高的铁十分坚硬、容易折断,而碳含量低的铁就较为柔软(作者注:有粘性)不易折断。日本刀正是同时使用了这两种性质的铁来打到不折不曲的效果。

另外,作为材料的铁在锻造中会重复经历在红热状态下敲击、拉伸、折叠的作业,这被称为「折返锻炼(折り返し鍛錬)」。通过敲击能清除铁中的杂质,调整碳含量。与此同时,被不断折叠的铁材层数也不断增多,例如折十次就会有1024层。经过这样的打造产出的铁材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经过碳含量调整的坚硬的外侧铁材「皮铁[かわがね]」与能化解冲击的柔软的「心铁[しんがね]」,再加上「烧入」后更加坚硬的刀刃,这就是「不折、不曲、擅斩」的秘密所在。



赋予日本刀生命的「烧入」(淬火)

在与刀无关的语境下「焼きを入れる」有教训、制裁之类引人不安的含义,但这个词原本是锻刀工程的一个环节,也称「焼き入れ」。

烧入不仅使刀刃变得更加坚硬,作为日本刀鉴赏重点的「刃文」、「反」也自此而生,不愧为赋予刀剑生命的瞬间。反之,万一烧入失败了,刀身就会出现被称为「烧割(焼き割れ)」的龟裂,那末至此为止关于这把刀的一切就和它的生命一起被夺走了。

在进行如此神圣的烧入的日子,刀匠清洁神龛柏手,为成功而祈愿。另外,为了讨个好兆头,把冷却刀身的水槽「烧船」建造成七尺以象征「不会烧割」的刀匠也不在少数。(七[なな]=「割れない」的な,关于这个小插曲更多请戳我

等到入夜后,灭掉所有光源,就是烧入的时间了。这是为了不看漏烧红的刀身所反映出来的任何一点点微妙的火候变化。将整个刀身浸没在火里,等待一个「就是现在!」的时机取出,再放入烧船中使其快速冷却。烧船中温水的水温非常重要,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刀刃的硬度,还有可能成为造成烧割的原因,因此成为了刀匠们代代单传的秘密。据说曾有瞒过师傅以手试温的弟子,被他的师傅砍去了双臂。

烧入完毕、得到「生命」的刀们,离真正完成还差得很远。在茎上雕刻鑢、切铭之后,被送到研磨师的手中。

在「研磨[とぎ]」的过程中,地的黑青色与刃的白色显现出来,栋和镐地被打磨光亮,以及完成开刃。只依赖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就做出笔直得丝毫不差的磨光,是一项十分令人震惊的技术。日本刀的研磨不仅关系到刀的性能,更能使其鉴赏价值再上层楼。

在这之后,经过白银师[しろがねし]、鞘师[さやし]、柄卷师[つかまきし]、镡师[つばし]、涂师[ぬし]的妙手,装上能反映出每位匠师水平的刀装小道具(作者注:能使刀剑的携带、使用更为方便的附属物件),一振日本刀终于面世了(作者注:日语中日本刀的量词为「振[ふり]」)。

・白银师——主要制作鎺[はばき]。鎺是附着在茎上的小部件,起着将刀身固定在刀鞘内的重要作用。


・鞘师——用木材雕刻刀鞘和柄。

・柄卷师——用鲛皮(魟鱼鳐鱼两说,见12)和绳结等包裹木柄。

・镡师——制作镡。

・涂师——给鞘上漆等等。

关于刀装的更多知识请戳我


插图:打刀的刀装小道具:各部分名称及作用戳我看翻译&大图



日本刀为什么有「反」?

西洋剑多为无反的直刀,与之相对,日本刀则大多有缓和的弧度,这样的差异是源自「刺」与「切」的不同。有刀反的存在不适合「刺」的原因十分直观易懂,那么为什么适合「切」呢?

首先请想象厨师切刺身的样子。只要把刺身刀向内嘶——地牵引,就能源源不断地做出有棱有角的漂亮刺身。这个「牵引」的动作在切割物体的时候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尝试直接用刀从鱼肉上方垂直切下去,就会变成切口杂乱无章、难以示人的作品。

日本刀也是一样,借由「牵引」的动作来切割。切割时,刀的动作是以肩膀为中心的圆周运动,画出一道弧线。配合这样的动作做出的「反」能够使引刀过程更加流畅。


日本刀有多重?

二尺三寸(作者注:约70cm)的刀身净重约为600~1200g。在刀身上装备好镡、柄、切羽、鎺之类的刀装具之后,不包括刀鞘(出鞘状态)的刀身重约800~1400g。虽说作为本质上的铁块,有重量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实战中果然还是相对轻巧的刀更加容易挥动,使持刀者处在有利局面。因此日本刀的刀身(刀背附近)雕刻了被称为「樋[ひ]」的沟槽,一方面降低弯曲的可能,缓和冲击,同时也能让刀的重量稍微变轻一点。


日本刀果真是战场上最实用的武器吗?

在实战中,日本刀对于日本人的意义十分重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如果不斩下被讨伐的敌人的头颅,这项功绩就不会被认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日本刀是最重要的功臣也不一定。

但是如果只是为了攻击的话,很多人认为能够进行远距离攻击的弓箭是更加有效的武器。事实上,在战场上击倒过最多兵士的也正是弓箭。

在两位持刀者之间发生近距离战斗时,两方被斩杀的机率都很高。为了自己不被打倒,攻击时应该尽可能远离对手,这样考虑的话顺位就成了「刀 <枪(不是火枪)<弓箭」(不考虑火枪、大炮等近代兵器)。甚至有人认为,日本刀与日本刀的战斗是做好了自己被讨杀的觉悟才能够进行的。


既然不合适战场,那么日本刀有什么用?

简而言之,日本刀是最有效的护身武器。

弓箭适合攻击,但无法在被偷袭时派上用场,这时候枪就有用武之地了。但是枪的长度导致携带极其不便,无法插在腰间,因此要时常持在手中。拿着走路的时候为避免意外而入鞘的话,从鞘里拔出来也需要好一阵子。

能够弥补这些不足的,就是日本刀了。


(连续)百人斩是可能的吗?

关于这件事情还没有定论。「血和脂肪会让刀子变钝」、「不不不不会那样的」之类的争论频出。「斩过一人之后刀子已经开始变钝了」、「才不是那样三个人左右是没问题的」、「十个人也没问题」诸如此类。虽说跟刀的质量、使用者的水平都有很大关系,但是一百个人……。


当时大概价格如何?

根据国立国会图书馆所藏资料《新刀名剑鉴》(东京都立图书馆?,戳我)能够大概推测一下。这里面以编号记载了十六到十七世纪(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的活跃刀匠124人,以及当时的交易价格。最贵30两,最便宜为1两,大部分刀匠的锻刀价格不满10两。(一两=今天的10~20万日元,见123)在19世纪初的江户,一位独当一面的木匠年收入约为20两,可见名刀的价格之高。


插图:日本刀剑史年表(戳我看大图)


 
转载自:ribendao
评论
热度(199)
© A.G/Powered by LOFTER